“北堂细腰杵”的出处是哪里
“北堂细腰杵”,听起来像一种古典的优雅姿态,实则是一个充满故事的意象。它出自庾信的《夜听捣衣诗》,描绘了秋夜妇女捣衣的声音,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场景:北堂上的细腰杵,南市上的女子砧,交织出一曲悲怨与哀怨的交响。这里的“杵”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个承载着情感的载体。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想到:为何古人对“声音”如此着迷?从“north hall的纤细擂动”到“南市女郎的板声”,这些声音何尝不是内心情感的外化?就像现代人用音乐来抒发心情,古人则通过日常生活的声音来传递情感。
再想想,“捣衣声”这种细微的声响,如同我们今天的ASMR,何尝不是一种情感的共鸣?那些在深夜里无法入眠的人,是否也曾被某种声音所打动,引发内心的波澜?
“北堂细腰杵”出自南北朝庾信的《夜听捣衣诗》。
“北堂细腰杵”全诗
《夜听捣衣诗》
南北朝 庾信
秋夜捣衣声。
飞度长门城。
今夜长门月。
应如昼日明。
小鬟宜粟瑱。
圆腰运织成。
秋砧调急节。
乱杵变新声。
石燥砧逾响。
桐虚杵绝鸣。
鸣石出华阴。
虚桐采凤林。
北堂细腰杵。
南市女郎砧。
击节无劳鼓。
调声不用琴。
并结连枝缕。
双穿长命针。
倡楼惊别怨。
征客动愁心。
同心竹叶椀。
双去双来满。
裙裾不奈长。
衫袖偏宜短。
龙文镂剪刀。
凤翼缠篸管。
风流响和韵。
哀怨声凄断。
新声绕夜风。
娇转满空中。
应闻长乐殿。
判彻昭阳宫。
花鬟醉眼缬。
龙子细文红。
湿折通夕露。
吹衣一夜风。
玉阶风转急。
长城雪应闇。
新绶始欲缝。
细锦行须纂。
声烦广陵散。
杵急渔阳掺。
新月动金波。
秋云泛滥过。
谁怜征戍客。
今夜在交河。
栩阳离别赋。
临江愁思歌。
复令悲此曲。
红颜余几多。
作者简介(庾信)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